融入長三角,就是對接先進生產力、融入新發展格局。我市要強化機遇意識,全面對標滬蘇浙。
1.構建產業協同發展。結合樅陽,一方面要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。鼓勵更多的本土企業加入一體化產業鏈,增強“建鏈、延鏈、補鏈、強鏈”能力。鼓勵企業主動對接,促進本地紡織服裝、汽車零部件、農副產品深加工等制造業升級,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主的產業鏈。要通過產業基礎再造和精細化管理,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,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。另一方面,要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。支持有一定實力的民營企業推進“兩化融合”。經過多年發展,樅陽具備了以鋁基新材料、新能源汽車、新型建材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基礎?!笆奈濉逼陂g,要不斷提升鋁基新材料、新能源汽車等先進裝備制造業的首位度,推進中國建材現代環保裝備產業園、資源綜合利用科技產業園、臨江產業園等重點項目建設,在新能源汽車、環保設備、康養裝備等高端制造產業鏈上分得紅利,加強與江陰經濟開發區、上海朱涇工業園區等產業協作,打造企業聯盟。面向長三角,進一步探索“科創飛地”,建立科技成果在“滬蘇浙孵化、樅陽產業化”的創新鏈條。主動加強與滬蘇浙對接,引進各類金融機構來樅設分支機構,培育資本市場,做大海貝直投產業基金規模,強化人才技能培訓,提升勞務輸出價值。
2.推動基礎設施互聯。積極對接國家和省交通規劃,加快融入合肥、長三角都市圈,爭取合池高鐵過境設站,新建銅樅宜市域鐵路,改變樅陽無鐵路歷史。規劃開發長江深水岸線資源,利用好引江濟淮工程,發揮水運鏈接優勢。加快推進桐城至樅陽、廬江經樅陽至池州馬衙天然氣管道建設,推進能源設施布局。推進數字經濟與各領域跨界融合,讓數字經濟更好地融入生產生活。
3.促進社會保障互通。加強與?。ㄊ校┝⑨t院醫聯體建設,以“互聯網+醫療”為引領,為居民提供長三角醫院在線預約、掃碼支付、就診記錄、健康檔案查詢、健康管理等服務。提高醫保異地結算效率與便利性,健全區域重大疫情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聯防聯控和應急救援機制,探索建立長三角藥品、耗材以及防疫物資聯合采購、合理調配機制,不斷提升公共衛生應急治理能力。建立居民服務“一卡通”體系,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,在公共衛生、文化教育、交通出行、旅游觀光等方面實行“同城待遇”,增進民生福祉。
4.深化農業、文旅合作。瞄準長三角消費市場,打造一批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、田園綜合體、國家現代農業園區,發揮農業大縣優勢,做強地方特色農產品,推進糯稻、白茶、豆制品、水產品、特色水果等主動與滬蘇浙著名食品加工企業和電商、物流企業合作,共建長三角3小時鮮活農產品供應圈,提高“樅陽產”在長三角市場占有率。加強文旅深度合作,全力爭創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縣,深度融入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,整合培育旅游線路。
5.探索教體產業聯動。在樅陽設分校,探索“名校+”戰略、集團化辦學等,推動樅陽職高轉型升級。引進滬蘇浙優質教育資源,特別是學前教育、中小學教育資源,加強與華東師大、上海外國語大學等機構合作,共享優質教育聯合體。開發浮山摩崖石刻“因棋說法”資源,舉辦全國性圍棋賽事;挖掘白云巖高空資源,發展攀崖、跳水等極限運動;盤活白蕩湖水上資源,打造區域水上運動訓練基地;謀劃引江濟淮工程馬拉松賽事;利用境內良好的綠色生態資源,吸引長三角區域度假養生、體育休閑等,與長三角城市間互動體育賽事,形成樅陽體育新名片。
6.共建區域養老互惠。用好樅陽“中國天然氧吧”等品牌資源,創建區域康養生態縣。以浮山健康小鎮為基礎,重點謀劃浮山大健康產業集聚區,在樅陽鎮大青山附近選址,面向長三角老年群體,建成一座高端康養中心。發展樅陽中潤醫養健康產業、鄉村醫養結合PPP項目、惠和醫養結合醫院、湯溝藍城康復養老中心。
7.加強生態環境聯治。堅持把碳達峰、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,加大新型綠色建材、新能源產業鏈延鏈補鏈力度,深化與中國建材集團在新型綠色建材、新能源發電、材料產業基地等項目合作,優先保障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項目、生態環境工程項目用地占補平衡指標,促進有影響力的新興產業在樅陽聚集。以保護長江及岸線生態環境為重點,持續推行“林長制”“河湖長制”,開展城市綠化提升專項行動,建設美麗鄉村,共享生態資源。
8.推進人才資源互認。積極探索長三角城市間人力資源合作路徑,開展職業技能培訓、公共創業服務共享,暢通社會保險異地辦理,技能資格鑒定和人才評價互認;加強同滬杭甬溫、蘇錫常等地人力資源協作,樅陽每年外出務工人員有26萬,應促進人力資源在區域間有效流動;持續加強黨建引領,逐步擴大高層交往、鄉村干部交流,組織點對點的精準考察學習,開闊視野,提高干部駕馭市場經濟能力。
?。ㄍ?健作者單位:中共樅陽縣委黨校)
稿件來源: 銅陵日報
|
編輯: 王章志
|